随着HBM5的到来,冷却的重要性将显著提升。
据《The Elec》报道,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教授Joungho Kim表示,随着*的内存制造商在HBM开发方面取得进展,一旦HBM5进入商业化阶段(可能在2029年左右),冷却技术预计将成为一个关键的竞争因素。
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Kim解释说,虽然封装目前是半导体制造的主要差异化因素,但随着HBM5的到来,冷却的重要性将显著提升。他进一步指出,随着从HBM4开始,基础芯片开始承担GPU的部分工作负载,导致温度升高,冷却变得越来越关键。
Kim强调,目前HBM4使用的液冷方法(将冷却液施加到封装顶部的散热器上)在未来将面临局限性。为此,HBM5结构预计将采用浸没式冷却,将基座芯片和整个封装都浸入冷却液中。
此前,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 Teralab)公布了HBM4至HBM8的技术路线图,涵盖2025年至2040年。该路线图概述了HBM架构、冷却方法、TSV密度、中介层等方面的进展。金教授还指出,正如报告所示,预计通过异构和先进的封装技术,基础芯片将转移到HBM堆栈的顶部。
未来的 HBM 架构和冷却创新
HBM的散热问题是一个关键的挑战。随着存储器产品的发展,散热问题愈发严峻,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个:例如,由于表面积减少和功率密度增加,半导体微型化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散热性能;对于HBM这样的DRAM堆叠产品,热传导路径较长会导致热阻增加,热导性也会因芯片之间的填充材料而受限;此外,速度和容量的不断提升,也会导致热量增加。
若无法充分控制半导体芯片产生的热量,可能会对产品性能、生命周期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客户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此类问题会严重影响其生产力、能源成本和竞争力。
报道称,HBM7需要嵌入式冷却技术,以允许冷却液在堆叠的DRAM芯片之间流动,为此,Kim教授引入了流体硅通孔(TSV)。除了标准TSV之外,还将采用新型通孔,包括热通孔(TTV)、栅极TSV和热通孔(TPV)。
HBM7预计还将与高带宽闪存(HBF)等新架构集成,其中NAND闪存采用3D堆叠结构,类似于HBM中的DRAM。展望未来,正如报告中强调的那样,HBM8将直接在GPU上安装内存。
键合技术是 HBM 性能的关键
此外,Kim还表示,除了冷却之外,键合也将成为决定HBM性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Kim表示,从HBM6开始,将引入一种结合玻璃和硅的混合中介层。
TrendForce也指出,DRAM行业对HBM产品的关注度正日益转向混合键合等先进封装技术。各大HBM制造商正在考虑是否在HBM4 16hi堆叠产品中采用混合键合技术,但已确认计划在HBM5 20hi堆叠产品中采用该技术。
晶圆键合也被称为混合键合,即芯片垂直堆叠,通过硅穿孔(TSV)或微型铜线连接,I/O直接连接,没有用到凸块连接。根据芯片堆叠方式,还有分为晶圆到晶圆(wafer-to-wafer)、晶圆到裸晶(wafer-to-die)和裸晶到裸晶(die-to-die)。
现在的DRAM是在同一晶圆单元层两侧周边元件,这会使表面积扩大,而3D DRAM则是基于现有的平面DRAM单元来做垂直堆叠,就像目前的3D NAND的单元垂直堆叠一样。三星和SK海力士都计划在不同DRAM晶圆上制造“单元”(Cell)和周边元件(peripherals),然后再通过混合键合连接,这将有助于控制器件的面积、提高单元密度。
SK海力士曾在其第三代8层堆叠的HBM2E上进行过测试,使用混合键合制程后,通过了所有可靠性测试。SK海力士还评价了该HBM在高温下的使用寿命,检查产品出货后客户在芯片黏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目前,SK海力士计划在新一代的HBM4上采用混合键合技术。
目前三星也在研究4F Square DRAM,并有望在生产中应用混合键合技术。4F Square是一种单元数组结构,与目前商业化的6F Square DRAM相比,可将芯片表面积减少30%。
另外,三星在其论文中指出,未来16层及以上的HBM必须采用混合键合技术。三星称,降低堆叠的高度是采用混合键合的主因,内存高度限制在775微米内,在这高度中须封装17个芯片(即一个基底芯片和16个核心芯片),因此缩小芯片间的间隙,是内存大厂必须克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