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材料 » 正文

解锁新材料产业化之路

来源:投资界 232206/27

科技创新浪潮奔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眼下技术迭代持续加速、产业边界深度重构,高成长企业正以澎湃动能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由清科创业、投资界、四川三江招商集团共同主办的“2025高成长企业CEO大会”于6月18-20日举办‌。本届大会特别走进中国

标签: 新材料 投资 一级市场

科技创新浪潮奔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眼下技术迭代持续加速、产业边界深度重构,高成长企业正以澎湃动能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由清科创业、投资界、四川三江招商集团共同主办的“2025高成长企业CEO大会”于6月18-20日举办‌。

本届大会特别走进中国科技城——绵阳,依托绵阳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的独特优势,以“智汇科技城·创变新未来”为主题,旨在汇聚前沿科技项目,构建资本+产业落地的创新生态闭环。

本场《从“书架”到“货架”,新材料的产业化之路》圆桌讨论,由领航新界合伙人谭永献主持,对话嘉宾为:

姬可鹏 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罗文经 中车国创风控合规部总经理

聂荣锋 青域基金合伙人

温长英 福碳科技副总经理

张志宽扑浪量子创始人兼CEO

解锁新材料产业化之路

以下为对话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谭永献:我们的主题是从书架到货架,我们在新材料领域的科研、生产、投资、转化之路。我是领航新材的合伙人谭永献,四川人,1991年离开四川,之后在上海工作了30年。如今回到四川,感觉还是很亲切,能有机会在绵阳主持圆桌论坛,我感到非常开心。

第一个环节,有请今天的五位嘉宾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从事的行业,以及与新材料相关的投资或主业方向。

姬可鹏:凯联资本是一个时间很久的机构了,2002年成立,到现在走过20多年,我们的人民币基金从2015年开始,投资的主要就是国家要发展的战略新兴行业,目前布局比较重的就是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医疗以及包含各种制造技术在内的先进制造和数字化行业。新材料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方向。现在管理规模有150多亿人民币。

罗文经:我来自中车集团的产业资本中车国创,主要是围绕产业协同去做新材料的延伸投资,同时也寻求一些解决卡脖子的高端材料进行投资。

聂荣锋:青域基金是国内专注于绿色投资、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的一家投资机构,我们目前为止是已经做了大概总共5期,管理规模40多个亿。一直专注在绿色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材料等领域。我们投资方向的覆盖投资阶段,也是从种子期投资,一直到IPO,我们都有覆盖。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从书架到货架,恰好我们也投了好几个。科研院所或者高校教师创业院士创业的标的,希望待会有机会跟大家分享。

温长英:可以说,我30多年的从业经历一直在碳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制造领域耕耘。从传统行业来看,我们经历了冶炼、化工、机械等阶段,到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涵盖了新能源、航空、航天、核能以及电子半导体等多个行业。

张志宽:我以前是学半导体出身的,后来改行做光电。我最早在美国一家叫CREE的公司工作,如果大家关注材料领域,可能知道这是一家在碳化硅方面表现不错的公司。

回国之后我也一直长期做各种光电器件了,在我的产业经历中我就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发现我所用的材料装备,这些其实对我的产品性能是有特别大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我发现我只能用一些国外的核心材料和装备,所以我很希望能做一个我们国家自己的材料,机缘巧合正好可以跟我们的另一个创始人,我们一起做一个材料,这个材料叫量子点,量子点在202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得诺贝尔奖?我去年参加双创大赛的时候,我也说了这句话,纳米材料很流行,也火了很久,但是大家真的看看自己的周围,你用的哪个东西必须用纳米材料的?你发现很少,因为所有的纳米材料从实验室拿个试管很好做,但你真的保证性能一致的大量放大就很难。

第二个难的就是你怎么在一个产业上真正地把它用出来,就像碳纳米管,石墨烯出来几十年了,有什么真正的应用吗?而量子点为什么最近受关注?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唯一的在宏观情况下,普通消费者可以看到量子限域效应的这么一个真正的半导体纳米材料。所以它应用非常广,从传感器到光伏到照明都可以用,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可以无级调整半导体禁带宽度的材料。普通的半导体材料的特性是固定的,而我们是可以通过调整半导体的禁带宽度,可以把它达到各种不同的物理特性,所以这是我们很大的优点。在显示上现在成为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因为它可以提供各种颜色的非常高纯度的光。我们现在是全球可能唯一的一个从半导体纳米材料一直到胶水到膜材,全产业链都可以自我把控的一家公司。

我们产品应用比较广的,你会发现两三千块钱的电视都是在用量子点广色域的宣传的,那就都是用这个量子点材料。当然电视要求不高竞争会比较卷,所以我们公司会侧重于做一些要求高的中小尺寸显示器,例如现在的电竞显示器,包括一些电竞笔记本,包括像联想、华硕的笔记本都是我们做的。此外一些小的便携设备像佳能索尼照相机,然后包括大疆的手柄控制器都是我们做的。

而我们现在做得最好的是车载应用,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智能驾驶AI特别多了,大家解放双手后对显示的要求高了。现在主流车企从奔驰、奥迪,吉利等未来5~10年的显示屏都会用这个方案,我们扑浪目前是全球唯一大批量量产车载用量子点膜的公司,这是我们重点发展方向。

此外欧洲空客飞机,中国神舟火箭的显示屏也都是我们公司做的,我们很希望跟大家在一起,从产业方、资本方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真正的纳米材料产业化。

谭永献:张总的量子点材料应用很广,我们希望他将来把业务扩展到绵阳。

回过头来,我还是再介绍一下我所在的机构。刚才提到,我1991年离开四川,之后去上海交大读书。之后的20年,我的从业经历主要集中在硅谷的几家科技公司,一直干到差不多2018年、2019年。我们发现了一个趋势:国内在很多先进技术领域的一些创新已经在逐渐替代,甚至是接轨,甚至在有的层面已经在并轨世界的前沿。

2019年,我退出了美国公司,加入了一家VC投资机构——领航新界。我们这个机构总部设在重庆,但投资团队主要在上海,专注于生物医疗和智能科技两个方向的投资。

目前,我们管理着西部唯一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在该基金的投资过程中,我们致力于践行从书架到货架的孵化过程。其中,我们孵化了北大工学院杨怀老师研发的液晶电控调光膜产品,将实验室技术成功转化并实现量产。该技术可使未来乘车时不再需要手动遮阳帘或侧窗贴膜,而是通过电控实现一键变暗或变亮,这是我们从书架到货架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我们的第二个案例与材料相关,来自斯坦福大学刘庄老师的研究团队。他们专注于特殊纳米材料的技术研发,我们将其引进并孵化,如今公司名为“白麦科技”,发展态势良好。其技术可应用于医疗及多种管线领域。

还有一项技术源自北大材料系陈红老师团队。后来,该团队创业成立了白赛飞公司。我们协助他们将原始技术实现产业化。目前来看,这种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路线在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硬科技领域。我们希望投资界、政府界和教育部门都能支持这一转化模式,这也有助于我国在材料技术层面实现超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新材料。材料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还是一般工业用材,都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今天在座的嘉宾肯定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第二个话题是请我们五位嘉宾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谈谈身边与材料相关的那些发展趋势。

姬可鹏:我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讲讲自己的一些观察。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从追赶一直到实现了在部分领域逐渐开始做引领,其中产成品和装备的部分发展阶段上远快于我们在材料上的追赶和突破。背后的原因用白话来说也比较简单,我们做这些产品和装备的时候,往往先学习别人怎么做的,产品和装备拿过来,拆开以后做一个逆向工程,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学习速度,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做追赶和进一步的创新。而材料拿过来以后,它是一个什么性能没法看出来,更不要说看背后是用了什么样的配方,这些没有办法通过拆解来实现。材料学的学习门槛使得发展阶段明显要慢于成品和装备领域。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材料领域还是有不少机会;投资的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什么时间进行投资。

产业角度来说,国产替代仍然有较大空间。以电子信息产业链为例,电子陶瓷以及半导体晶圆生产中用的各种材料,在过去将近10年时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非常优秀的企业。但是产业化上国产化率仍然不高,大部分仍以外资为主。国产化一定程度做好了备份,但在产业化阶段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二类是行业本身的升级和迭代所带来的机会。像新能源行业里面,之前做液态电池的企业,现在布局固态电池比较多,除了把中间的电解质给换成固态的以外,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以后都可以用更高的能量密度的材料来替代,这些都是相关材料发展的空间。光伏行业,有不少企业都在布局钙钛矿还有广义的异质结技术,这样能带来更高的效率。这些新技术的成熟也会给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材料行业发展的特点跟做产品是不一样的,前期要经过非常长的一个时间来打磨让性能上能符合产业化的要求,成本还得要达到商业化的临界点,这两点一旦实现,对于行业的改变速度是超乎想象的。行业会经历一个非常高速地进行替换升级和发展的时间。

还有新的一类,就是我们的一些新兴的行业。现在鼓励的低空、机器人,还有商业航天等行业,这些新兴行业的兴起也带来对新材料的需求,例如新的轻量化的材料。这个行业真正发展起来,背后的新型材料也会发展起来。

罗文经:我从机会和风险两个角度分享几点:1.随着新能源,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和重视前所未有,高端材料还在追赶,但在中低端领域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2.新材料的研究和投资需要关注技术的迭代和技术路径差异的风险,同时应着眼看全球新材料的竞争格局,你做到第几代,有没有技术路线;3.新材料技术到产品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从材料到器件到设备,再到主机厂产品是共生的,有赖于下游节点端给予验证迭代的机会,除需考量技术先进性,还要考量商业化的难度,受良率、成本、工艺、甚至应用环境等因素影响,实验室数据性能离规模化产品性隔着天堑,4.新材料种类繁多,单一材料,尤其是高附加值材料,门槛高,但有的市场规模天花板低,而规模化材料企业如果涉及多品种,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一般,技术先进性和资本回报的关系需要考虑;5.概念需要厘清,是新材料还是原有材料的新应用,新材料的诞生是非常少且非常难的,其实很多货架产品只是个新应用,这里企业经营和投资机构投资逻辑都是不一样的。前者更关注技术本身创新性和先进性,后者更偏商业化逻辑。

聂荣锋:我们投材料的企业大概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陆陆续续投了10来家。我们投的最早期的项目,创始人自己写了一篇论文,我们当时觉得机会不错,我们过去给他出了2000万,让他做中试。其他新材料项目有成功的,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今天的题目,中国新材料行业发展阶段,这是很大的课题。我觉得现阶段应该是百花齐放,从原来早期的对中低端材料的进口替代开始进化为尝试中高端的进口替代,再加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有一种百花齐放的感觉。

新材料领域的投资有几个特点,第一,周期很长,无论创业周期还是投资周期,投资陪跑需要很多年,通常没有10年以上一个项目跑不出来。我几乎没有见过8年跑出来的材料项目,周期特别长。

第二产业链特别长。新材料是基础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到实际应用场景,中间需要做半成品,再到毛坯件再到产成品,产业链非常长。我们遇到的问题,材料的创新创业者通常是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们多,或者是博士毕业的技术型人才比较多,他们能不能扛得住这么长的产业链和这么长的产业周期,这是经常遇到的瓶颈和问题。

我们看到从书架到货架的创业企业,有三条生死线要过。第一条生死线,从某个新材料的技术要变成定义一个产品,把新材料技术如何变成我们定义的产品,这个产品我们同时还希望他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因为我们可以看得到绝大部分创新企业没有机会跑出第二创业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合适的收入规模。我们以前遇到很多创业者,特别是材料领域的,他觉得我的材料有种放到什么领域都可以有大用,其实不然。你觉得你这个材料在这个领域可以,其实另外一个材料可能更适合那个细分市场。所以产品定义,这是一条生死线。

第二条生死线,从实验室到量产,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绝大部分材料创业的企业遇到最大的瓶颈,在实验室做出来的性能指标都非常不错,包括我们所定义好的产品。当规模化量产的时候,你需要的能力远远不止于实验室和科研方面的能力,你在生产工艺、规模化制造、管理各个方面都需要很强的配置。我们投过的新材料企业,超过一半的失败,都是在这个阶段。

第三个生死线,这一块可能相对好一点,我们有了规模化量产的能力,我把成本降下来了,产品顺利投产了,能不能把市场做好。我们经常说到我们材料创新的命题是不是伪命题,如果是一个真正好的优秀的新材料,你量产以后一定会体现出高毛利或者市场需求的迫切性。通常在这个阶段我们现在面临两种问题,一是投资的时候,创业者并没有认真思考我的材料的先进性是不是真实有效的,最后无法实现有效的应用或者毛利率偏低无法持续经营。

第二个问题,我们做高新技术材料的创新迭代,但是国内目前很多产业在用进口的材料,国内很多材料创新企业把新材料做出来以后,面临一个问题下游客户不敢用,不敢尝试,可能有很多原因。有的怕担责任,有的怕损失。我呼吁一下,我们国内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更开放的态度,你既然要支持国产创新,就应该更积极主动创造合适的应用场景,我们应该有更开放的态度。

温长英:我一直从事新材料行业。实际上,真正的新材料并不多。以碳行业的发展历史为例,这个行业仅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该行业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以及德国和日本手中,其他国家尚未进入该行业的研究和生产领域,所有使用都依赖于这几个国家。

在这个行业中,百年企业比比皆是,包括德国、日本和美国的企业。而中国该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其中,哈尔滨电碳和吉林炭素是行业内的两个代表性企业,标志着我国碳行业的起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在该行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几乎覆盖了所有应用领域的产品生产。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尽管我们称之为新材料,但在核能、航空和半导体等领域的应用仍然是新兴的。在传统行业领域,中国的特种钢制造业仅仅是在最近20年才开始起步。特种钢的生产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材料——连铸石墨,它是特种钢短流程生产工艺的核心,然而,目前这一产品仍然依赖进口。

再以模具为例,尤其是用于玻璃热弯成型的高端模具。虽然国内已经能够生产,但相比之下,高端产品仍然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生产的产品可以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如2000元以下手机屏幕的生产,但对于5000元以上高端市场的模具需求,仍然需要进口。我们关注我们传统行业对新材料的认识,如何把我们传统行业通过我们新材料,我们材料的升级改造,来提升我们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优化我们结构,来实现我们国家提供的一个新的战略。

无论是智能装备还是人工智能,都需要传统设备的升级改造,以满足新领域的要求。从材料的研发到生产、销售,再到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整个过程都需要长期和专业地关注。

从我的经验看,比如说我们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关注到我们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包括什么?第一是太阳能,第二是我们的锂电池,第三是我们的核能,第四是我们的风能,在这几个新能源里面,对碳材料使用非常广泛,而且必不可少。所以在那个年代,我们就已经在这方面着手做一些预研。在风口到来的时候,我们太阳能在2007年,经过几个波段的发展,实际我们吃到几波红利。后面是风能,以碳纤维为前驱体的这种复合材料。比如说风能的叶片,原来做玻璃钢纤维的可以做到40米长,做到60米、120米,我们深海在风电的时候需要碳复合材料。包括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我们大飞机项目,从客机到我们的战斗机,从我们的轨道车辆,从我的火车、地铁到我们现在这些高端汽车,未来会逐步延伸到我们汽车轻量化的所有汽车。

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将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于企业或地方政府在新材料产业的规划而言,必须具备长期关注和前期预判能力,以便在社会变革和市场需求爆发之前,能够及时推出合适的产品。

然而,这其中也存在风险。例如,动力电池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电动汽车的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领先。动力电池的四大主材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目前,负极材料主要以石墨为主,前几年该行业确实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投资。在2021年至2023年间,大量资本涌入该领域,导致从2024年开始行业陷入低迷。因此,在选择新材料项目时,我们需要更深入和专业地考量。无论是产品的未来应用领域、技术难度还是潜在风险,我们都必须进行全面评估。

张志宽: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材料专场,其实我觉得任何一件事情我们要回到第一性原理,为什么关心材料。因为一个产品你的天花板或者性能的极限是由材料决定的,装备和工艺都是为了实现材料的性能而决定的,这就是材料的一个,它为什么叫现代工业之母,也有这个原因。

谈到从书架到货架,我个人理解就是从技术到产品,那么技术和产品是什么关系?你会发现从大量BP到路演,招商大多数的时候大家谈论的是技术而不是产品。不管作为一个地方政府也好,还是我们一个投资机构也好,其实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产品而不是技术,那么就要关心技术和产品的区别在哪里。技术往往只关心它的某一个极限值的性能,而且很多的时候我们是画了一个框,我们叫理想边界条件,科学家研究的是这个理想边界条件之下的本征特性,这个特性等不等于产品特性呢?绝大多数时候是不等于的,但我们看到很多的BP把它的技术、独特性画等号为产品特性,我以为值得商榷,这也是大家投资了这类企业后落差比较大的一个根本原因。

产品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性的工程,最基本的我们要考虑八个维度,今年我们还要考虑健康、环保、绿色、节能甚至双碳、回收、运输...都要考虑。你会发现在这种综合维度的折中之下,它的性能不可能是最佳的,所以你单一谈一个性能去考虑一个材料,那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所有的材料说起来很简单,每个大学实验室用试管都可以做出来,但是你能不能公斤级,吨级等性能的放大,这个就极其考验工程能力的。我们空谈一个技术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初创企业很容易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拿着技术去找产品、找市场,其实我觉得应该反过来应该是用市场、用产品、用需求去倒逼我们的技术,能不能在某个维度上可以给终端创造价值,这才是我这个产业和我这个公司能够存在的价值。

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技术给产品做好铺垫,做好产品一定要从技术思维转化到产品思维,这个得很重要,之后是工程和系统思维,最后你公司要能成功,实际上是要做到商业思维,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的逻辑,才是真正的我们从一个书架能到一个货架的最核心点。

从我们扑浪的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选择显示?显示是未来的一个大的赛道,大家的生活现在应该从早到晚,分分秒秒,几乎是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显示屏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作为一个人,我们7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屏去得到我们的需要的信息,特别在未来AI智能驾驶出来了之后,你双手解放了之后人干嘛?你或者是娱乐或者是工作,你一定都是跟一个屏在较劲的。

我们现在的一个主攻方向就是做车载,因为车上的自动驾驶出来了之后,人一定会有多方面的互动的屏的需求。当然因为我们5年前实际上就定位了这个方向,所以我们现在也是全球唯一一个能在车用量子点加mini显示上能够量产的一家材料公司。当然显示技术发展我们也相信我们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相信显示未来一定是自发光的,因为现有的这种液晶等等这种背光的技术,它是影响了我们对折叠可绕,包括透明电视的这些期许,这肯定是做不到的。

但是我们要看到为什么现在的这种自发光还做不好,因为现在自发光的唯一的量产途径就是OLED,但是OLED由于它这种有机发光的本质造成了它的工艺非常复杂。这也简单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一个基本的逻辑,就是材料为什么重要?因为材料的天花板决定了你产品的天花板,就是当我这个材料的天花板非常高的情况下,我对做成产品上需要的所有的辅材,甚至所有的装备和所有的工艺都可以特别地简化。倒过来就是你这个材料的天花板很低,我必须加了足够的约束,就是说我用非常多的辅材,用非常复杂的工艺装备和设备才能把它做成一个产品,OLED就是这样的典范。

全世界的OLED 25家公司到现在只有三星一家赚钱,其他都是一年亏几十亿,就是这么一个逻辑,所以这样的产业是很难大量发展的,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是走向自发光的,但自发光它有很多技术链,大家熟知的OLED,Micro LED,当然也有我们量子点的自发光,我们本身也跟京东方和华星一起承担了国家的“十三五”“十四五”重大专项,就是做取代OLED的下一代自发光显示技术。三星等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们觉得至少从逻辑上这个东西是对的,我们是用一个稳定高效的半导体材料去取代了一个又不稳定效率又低的有机材料,我们的天花板就比他高了10倍甚至更多,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折叠,柔性可挠,甚至抬头显示HUD,元宇宙的AR、VR,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做起来,所以这是我们看到的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相信那个东西没这么快,至少5年、10年后的事情。

所以我们为什么现在选择去配合液晶?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现今的环境下,如果我们某一个产品或者一个技术,动不动就需要几十亿、几百亿的投资,同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赚回来,那这个产业是很难发展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的产业其实都是这种一个状况。而我们量子点的很大一个好处就是未来我们展望星辰大海,我们可以做自发光,可以做一统天下的最好的一个显示技术,但短期我们又可以配合液晶在未来5年、10年把液晶的生命大幅的延长,而且量子点最大好处是我们不需要增加液晶生产线的任何的工具和任何的流程。增加有限的成本下我们就可以大幅的提升到类比昂贵OLED的显示效果,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向,同时我们在做这种光致发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技术不断的迭代达到我们未来的自发光的一个要求。

现在这个情况下,其实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去做的一个技术提升往往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且所谓的这些预期的效果,就如我刚才说的,很多是停留在纸面PPT上的字面的效益。而我们要真正要从产品从市场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想做一个飞跃式的现象级产品,打遍天下,像苹果智能手机干掉功能手机一样,但是这种事情往往是10年、20年都碰不上一次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做的还是快速技术迭代,不断的推升我们的产品的天花板,同时不断提升更高的性价比,我个人认为人类发展永远推动的推手就是效率,我们物质丰富已经从0—1的实现了,但是我们希望有一个更好的物质追求和一个更加高的生活品位的追求,那么这个实际上都是要靠我们一步一步的逐步把它做上去的。

谭永献:谢谢张总的肺腑之言,对显示产业的见解非常深刻,非常认同,当然张总还是很成功,既作为科学家又作为企业家,在从书架到货架的路上一路狂奔,很成功,祝他继续成功。

接下来我们回到下一个话题,我自己学计算机,搞IT产业的,这两年,AI、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们材料领域,从研发到生产,应该也是有很大的影响。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这个话题,我们想请几位嘉宾分享一下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观察到现在的新的AI大模型对所在的工作产生了一些影响和见解,首先我们请姬总来谈。

姬可鹏:AI其实这个话题大家一直在谈,因为它跟很多行业都相关了。一方面它是能够来赋能各行业,包括赋能材料中间的研发,因为AI的话我们说可以完了以后加速实验仿真速度,可以加速材料本身研发。

另外一方面它又真正被用在行业里面,不光是用在开发过程中。我把这个问题稍微泛化一点,AI的也用在我们很多新兴的行业里边,而新兴行业又带动了新型材料应用。今天我们主要谈材料,新兴行业带动了一批新的材料需求增长。

我刚才也提了一点说到低空经济行业。绵阳也是一个适合发展这个行业的地方,有场景也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低空对于复合材料需求还是有一个大的增长。

碳纤维复合材料之前在航空行业用得比较多,但是在航空行业里边根据从机型的大小,从737一直到更大的777,其实整个机身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用量也就是在10%多一点到50%,大概在这么一个区间。无人飞行器则完全不一样,用纯电或混合动力为主,带来更多轻量化的需求。大型无人飞行器机身上面除了骨架,其他部分只要适合用复合材料的都用了复合材料。

今天大家关注的具身机器人行业技术还远远没有收敛,包括材料技术。这个方向一定有大量的轻量化的材料用到机器人的本体。

这几年我们国内一直在发展的3D打印,金属加工用的主流技术基本原理是把粉末加热熔化,一层一层来铺。这背后就用到各种金属粉材,包括钛合金的粉材以及高温合金的粉材等。往后再看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是会持续增长的一个方向。

罗文经:说到AI,一个是软性能,一个是硬件本身,是相辅相成,从软件、模型角度还是依赖于芯片,算法,算力,这方面半导体领域的新材料投资仍然是未来确定性最强的一个大方向,但需要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试错机会。第二个关于硬件,比如机器人本体、器件、人体皮肤,需要材料轻量化、仿生化、有稳定性、定制化要求,也是方向,且最终需要回到人本位的需求和应用中才有市场,思想性的精准需求满足带来的突破,往往是现象级的产品。最后,技术路径的突破和创新需要打破现有的路径依赖和认知,进行创新。

聂荣锋:AI的发展让我们有个发现。我们投材料,主要围绕新能源,绿色投资这个领域做投产业,简单地说主要的几个思路,一个是新能源上游应用的材料,第二个方面是轻量化,这些是我们的投资重点,但我们最近,尤其在去年到今年,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

AI的应用加速了新能源汽车,还有机器人,小型飞行器,无人机还是载人的小型飞行器,包括商业航天,这些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提供了帮助。

像新能源汽车领域,自动驾驶系统没有得到非常好的应用突破之前,订单来源不是很充足的时候。他们尽管在轻量化一直做研究,但轻量化的占比并不高,替代传统材料的决心也不够,我们能够理解,市场的需求卡住了。

随着有限人工智能的大规模的推广,进入公众视野,越来越多人能够接受这种方式以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更愿意为新技术买单了,迫使上游的这些制造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其他方面做技术迭代。我们看到上游企业过了生存关口之后,他们会花更多精力在像结构件、机器人的骨架上面做轻量化研究和替代。产品卖得更好了,客户接受程度更高,毛利率更高,愿意在这方面支持这些成本。能够看得到非常明显的轨迹。当然走到后面,我认为随着新材料的应用,会进一步强化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让他们卖得更好。比如说随着轻量化应用,行驶里程更佳了,车内空间更大了,这种情况下慢慢会进入相对良性循环的阶段。这是我们看到AI带来的延伸影响。

张志宽:我们也是AI的受益者,包括产品开发效率,我们引入AI很大程度地提升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包括人工驾驶导入,智能座舱里面屏越来越多,我们也是受益者。当然从我个人认知角度,我想说两个稍微另类的观点。

第一个从自动驾驶的角度,我不认为L4以上会实现,技术上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存在法律、伦理和责任的问题,我不觉得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问题能够解决。

第二从AI角度,AI有很大的作用,类比于当年的互联网取代图书馆,现在AI是更高效的搜索引擎。但是产品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看长处,还要看短处,作为AI来说,我认为它是拉高了人的下限,但是很难突破人的上限。而现在的AI是建立在能源的极大的消耗的基础上,大家看每家都在建核电站,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因为简洁高效才是真正的产品的永恒的竞争力和护城河。当然它也会进步,像今天的下午报告那位同事也讲了,我是学半导体出身的,这个确实类似我们的摩尔定律,但是摩尔定律是有一个边界约束条件的,不可以无限持续。其实AI也一样,这一切的规律只有在同等边界条件下去谈这个问题才有意义,到了一定程度实际上这个假设就不成立了。我相信我们作为人每天吃两个馒头,我们可以干一天活。什么时候让AI干一天活才差不多了。

谭永献:谢谢张总,的确在我的经验里面,也是在传统行业里面的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从业者,对AI新材料领域的从业者,还是更倾向于人工的部分,叫作应该是叫经验。从另外的角度,我也接触过一些从斯坦福到剑桥的一些材料的博士,他们就很崇尚这种类似于计算材料学或者大模型赋能,就很激动很激进。

但事实上在人工和智能在这两个方向目前应该来说还有一些争议,当然我们希望在AI对材料的赋能里面,它也是一个过程最终实现的这个叫人工和智能的统一,实现真正AI对材料领域的推动。

最后在时间有点紧张,我想我们今天圆桌会议,每一个人针对我们绵阳在电子信息制造,在核工业,在一些先进制造业的一些应该来说还是有优势的环境的情况下,建言一些自己感受到可能将来有机会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姬可鹏:绵阳本身就有产业基础和场景来把低空经济的行业真正发展起来的。本身也有链主企业,当地也有适合行业发展的场景,在发展低空经济的时候,把上游相关的复合材料的行业也一起带动发展起来的,这个机会挺大。我们做好相关上游材料行业的支持以及引进,相信这个行业的新材料在绵阳可以大有作为。

罗文经:新材料投资是重投资、长周期,对地方政府来讲有很多可为的空间,我们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况下,怎么样做到自己的差异化,结合不同的资源去创新很重要,突出自己产业特色,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从而走向星辰大海。

聂荣锋:我们一直投新能源,还有新材料的发展,结合四川和绵阳的情况,我有两个建议。

一个就是新能源领域,目前比较重点关注的钠离子电池对锂电的取代,沿着钠离子上游的一些关键正极材料,比如聚阴离子,还有硬碳负极材料这几个方向做一些关注。聚阴离子的话,目前国内已经有一家比较知名的企业落了四川的宜宾。硬碳负极的企业,国内的头部有一家也在成都。这是新能源这个方向我们比较关注的。

还有一个我觉得商业航天也是目前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新方向,商业航天目前我们国内比较欠缺的,除了结构件以外,很重要的点就是发动机,航天的发动机。航天用发动机这一块的高温合金,因为我在前两天看到咱们绵阳这边好像也是对高温合金方面也是比较重视的,我觉得镍基高温合金业其实也是值得咱们去重点关注一下。

张志宽:我提一个比较具体一点的建议,我看绵阳的产业基础非常好,特别有很多化工用地,对于做材料的来说这是比较宝贵的,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我想建议,有很多的新型材料并不是属于化工26类的,像我们量子点是属于3985的,但是我们生产过程确实需要甲苯,乙烯,甚至酒精,甲醛等甲类原材料,如果我大量存储的话,肯定会有安全的问题和规管的问题。

现在各地都会建很多这种标准化的园区,但是你会发现就缺一个东西,就是甲级仓库。其实我现在也见到了有些地方,比如像珠海华发盖的5.0的产业园,在地积比例一定的情况下,在盖厂房的时候盖得集中一点,楼层稍微高一点,你就可以留出来边角上一个大概50米的区域,建上一个绿化带,然后盖200平方米的小房子就可以做甲级仓库。有了这个甲级仓库之后,绝大多数的新医药行业,新材料行业、发光材料什么材料就都可以往里装了,你就会大大地增加你们招商的成功率。这个只是我的一个小小建议,供你们参考。

谭永献:这个部分我也说两句,因为昨天和今天我们都看到了不同的创业项目,关于这方面的,当然绵阳在这个领域确实有产业的基础,正好昨天讲到我们绵阳以前做的是这个叫激光约束聚变的方向,以前的研究是很深。绵阳有基础,我所在的上海交大他们有一个专业是专门做托克马克的装置的磁体的,这个技术经过电力学院通过10多位博士,10年的研究,现在走到全球的领先位置。这个磁体做一个聚变装置的磁体需求金额在100亿—200亿规模,可以产业化的,我是有感而发,可以讲这样一个建议,可以对这个产业多做关注,可以多引进项目,结合自己的产业优势。

今天我们关于新材料的,从书架到货架的圆桌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6/551437.shtml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188-166-20669 ,谢谢。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