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缺院士,但缺一个像Intel这样的企业。”
十多年前,一个拒绝评选院士的人,说出了这句话。
他叫胡伟武,是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导,也是改写中国CPU历史的“龙芯之父”,更是当前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寒武纪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的导师、伯乐。
而现在,Intel已江河日下,他得意门生创立的寒武纪,却正带领我们见证历史:
上市仅五年,市值已超五千亿,且是*一个股价突破千元的科技股,而就在今天(8月27日),寒武纪以1464元的股价,一度超越老牌“股王”贵州茅台,成为新的“*”。
科技股超越消费股,这一次,以AI、芯片为代表的科创企业,真的上桌吃饭了吗?
时间拨回2002年8月10日清晨6点08分,*枚自主CPU“龙芯1号”首次点亮屏幕,胡伟武用英文写下*个文件:
“中国人只能用外国CPU造计算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而他最得意的两个门生:一对江西兄弟陈云霁、陈天石,正踏着他的脚印走来。
哥哥陈云霁,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弟弟陈天石,16岁紧随其后。两人都沉迷游戏,成绩一度垫底,甚至把《星际争霸》当做主课来修。
然而,胡伟武却破格将他们招入麾下,理由是:
看到了两兄弟对计算机强烈的热爱。
2010年,每天被繁重的芯片测试工作搞得头大的陈氏两兄弟,突发奇想,是不是能用AI替代人工来做芯片测试呢?
然而,他们的想法,迎来的是满堂寂静,身边同事劝他:这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彼时的英伟达,也还只是一个年营收不足50亿美金的卖显卡的公司。
用陈云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这是一个学术界不认可、工业界不关心、难以发论文、难以申请项目的冷门交叉学科方向。”
好在,在北京中科院计算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AI芯片的设想终于打动了领导。
两兄弟瞄准了深度学习,他们力图设计出一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
2014年3月,陈氏兄弟团队和法国INRIA合作撰写的《DianNao: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在国际*学术会议ASPLOS上获得了*论文奖,这也是亚洲学术研究成果首次获得处理器架构领域*会议*论文奖。
随后,他们另一篇关于DaDianNao的论文,荣获2014年度Micro*论文。
美国《科学》杂志发文评价:这是发生在硅谷之外的颠覆性进展。
随着设想被一步步得到鼓励,陈氏兄弟在胡伟武的建议下,决心将图纸,变为现实。
2016年,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正式成立。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孙凝晖表示:“寒武纪公司是中科院计算所在处理器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超前布局的结晶。”
为了造出中国人自己的AI芯片,30平米的实验室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行军床、泡面盒、彻夜不眠的测试......陈天石后来说:“我们远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光鲜和神奇。”
2017年,寒武纪与华为联手打造全球*AI手机移动芯片,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但危机接踵而至。2022年,美国将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台积电断供,股价一度暴跌84%。
所有人都觉得,寒武纪要完了。
2024年,转机终于到来。国产7nm产线投产,寒武纪思元590芯片横空出世,能效比肩国际巨头。
近日,DeepSeek-V3.1发布,明确支持下一代国产芯片,英伟达H20陷入禁售风波,寒武纪成为众所周知的“平替*”。
寒武纪的财报,也验证了这一逻辑。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实现净利润10.38亿元,同比扭亏。
资本市场也持续引爆,股价一飞冲天,成为科技股最强“股王”。
暴涨期间有传闻说,游资大佬章盟主单日浮盈12.6亿元,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从汉朝打工至今。
那些曾经嘲笑它的人,现在拍断了大腿。
从30平米的实验室到超5000亿市值,从无人问津到万众瞩目,寒武纪只用了九年。
这是中国科创企业极少的成长之路。
但是否实现了胡伟武当年那句“缺一个像Intel这样的企业”呢?
比如寒武纪一年研发投入仅有十几亿,不说美国公司,比国内的腾讯、阿里、比亚迪、京东方也是差得不止半截。
但为何它能被捧上天?
有个分析师说得好:“寒武纪每赚1元,市场愿意支付4000元;英伟达每赚1元,市场只付60元。这是对‘中国速度’最*的信仰。”
我们当然渴望寒武纪跑出来,但希望,不只停留在股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