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AI智能 » 正文

一天吃透一条产业链:AI 陪伴

作者:RunningLu 来源:微信公众号:飞跑的鹿 214510/02

01 产业链全景图02 AI 陪伴需求背景2013 年有部叫《Her》的电影,讲的是一个人跟 AI 谈恋爱的故事,里面的互动特别暖。十年后 ChatGPT 一出来,大家突然发现,原来电影里的这种场景,说不定真能落到现实里。现在各种 AI 应

标签: 产业 AI 人工智能

01 产业链全景图

02 AI 陪伴需求背景

2013 年有部叫《Her》的电影,讲的是一个人跟 AI 谈恋爱的故事,里面的互动特别暖。十年后 ChatGPT 一出来,大家突然发现,原来电影里的这种场景,说不定真能落到现实里。

现在各种 AI 应用已经到处都是了 ——有帮你处理杂事的 AI 助手,有陪你聊天解闷的 AI 陪聊,还有能听你说心事的 AI 心理咨询,类型特别多。

其实大家心里都挺需要陪伴的。腾讯研究院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4.6% 的人觉得自己的陪伴需求全被满足了,大部分人都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交难题,比如想说话没人应、跟人相处找不到共鸣之类的。不过对 AI 陪伴这事儿,大家态度都挺开放,也愿意尝试:有 98% 的人都会考虑用 AI 陪伴,来填补平时没被满足的社交需求。

AI 陪伴有个明显短板 —— 没实体。按技术节奏,它先从虚拟起步,但 “陪伴” 里实体很关键:哪怕植物、毛绒玩具这种没法交流的,光 “实实在在存在” 就能让人安心。若把实体和 AI 能力结合,陪伴类产品能做得更出色,像 AI 心理顾问、儿童 / 老年陪伴这类方向,市场空间本来就更大。

实体陪伴很重要,AI 陪伴实体形态目前无定论。腾讯调研:儿童 29% *人形机器人,能给安全感、减屏幕时间;老人 36% 选,因类人多模态互动和照料功能。具身智能成熟后,表情陪伴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主流。

02-1、分类

AI 陪伴的发展分四步:先是软件级的,就是手机里的 AI 聊天工具;然后是桌面级陪伴机器人,比如放桌上能辅助工作的;再到宠物级,外观像宠物、能互动的;最后是表情陪伴人形机器人,长得像人还能通过表情传情感。

02-2、发展趋势

AI 陪伴从软件级起步,发展出三类硬件机器人:桌宠级辅助工作、缓压力,厂商如苹果(待出桌面级)、乐天派;宠物级会动、识情绪给情绪价值,外观可爱,厂商为日本索尼、GROOVE X;表情陪伴人形有类人面容,凭表情传情感,厂商包括 EX-robot、Engineered Arts 等。

03 上游产业链

03-1、软件

AI 玩具市场能迎来拐点,关键是技术有进步且大家需求变多了。不过这个行业还比较早期,就算豆包这类产品受关注,AI 玩具也还停留在简单聊天的阶段,具体场景的功能开发还没跟上。

其中豆包大模型十分火爆,核心竞争力有两点:一是营销上很激进,用 “饱和式攻击” 的策略,跟合作伙伴合作时给极低甚至零成本的支持,靠这个抢了不少市场;二是有完善的 SDK 生态,有整套简单好用的开发工具,包括插件平台,能明显降低入行门槛。

03-2、AI 陪伴硬件

相比软件,AI陪伴硬件的定制化需求更为强烈。AI 玩具有深度场景定制需求,需针对教育、社交、娱乐类场景二次开发,这是通用 APP 无法完全覆盖的;创新玩法结合 AR/VR、传感器等硬件升级,能进一步推动 AI 玩具行业向纵深发展。

教育类比如 STEM 玩具和语音学习助手,能融合教育、娱乐与社交功能,支持编程学习、百科查询、语音交互和语言学习。娱乐类有智能毛绒玩具和互动玩偶,具备语音互动、触摸感应、唱歌讲故事等功能,部分还结合 AR/VR 增强体验。社交类玩具可模拟人类情感、识别并回应情绪,提供陪伴安慰且支持多人互动,代表产品包括乐高编程机器人、牛听听、Furby、Moxie 情感机器人等

03-3、IP设计

传统玩具市场有个明显问题:很多玩具长得像、功能也一样,就像超市里一排包装差不多的面包,很难让人有新鲜感。但带 IP 的玩具不一样,就像加了独特糖霜的定制蛋糕,在同类里能一下子显眼起来。

现在国产积木品牌就爱跟国内外热门 IP 合作,不管是动漫角色、电影形象还是游戏经典元素,都能变成积木设计灵感。把 IP 内容做得更精细、形式更多样后,积木不只是传统拼装模型,还能跨界成收藏品、社交道具 —— 比如有的做成热门电影场景,既能当家里装饰,还能跟朋友分享讨论,原本给小朋友的积木,成了年轻人愿意收藏交流的 “社交货币”,自然吸引了更多消费者。

现在人们消费不再只看 “能用就行”,更愿为有品牌、带高科技、能玩能学的高价值产品买单,玩具市场也随之变化,新增盲盒、卡牌等品类,消费群体从儿童扩至 15-40 岁人群,成全年龄段兴趣消费品。

04 中游产业链——陪伴机器人

04-1、市场需求

报告显示,“AI + 情感陪伴” 市场规模将扩 2300-5000 倍,从当前全球年入 3000 万美元增至 700 亿 - 1500 亿美元,CAGR 达 200%-236%。

需求端,消费者独处时间拉长提供用户基础:美国劳工局数据显示,2003-2022 年美国人日均独处时间从 5.3 小时增至 7.4 小时,增幅约 40%。供给端,大模型技术推动 AI 应用增长,同时消费者用 AI 娱乐、陪伴的成本正以每年 75% 的速度下降。

腾讯研究院的调查很直接 ——98% 的人都打算靠 AI 陪伴来缓解社交上的麻烦,能看出大家对这种方式的接受度有多高。

再看具体感兴趣的类型,腾讯研究院也给出了方向:AI 虚拟故事角色、AI 虚拟男友 / 女友、AI 心理顾问,这三类是用户最关注的前三名。从这就能明明白白感受到,现在人们对情感陪伴的需求特别实在,不是虚的。

至于选这类产品时最看重什么?按用户的选择排序,多样的实时互动方式、能感知情绪还能给出回应,是大家选得最多的产品属性,相当于挑这类 “AI 陪伴” 时,这两点是核心的 “硬需求”。

04-2、AI 陪伴代表产品——字节“猫箱”

2024 年 3 月字节上线云雀大模型 AI 聊天应用 “话炉”,4 月 11 日更名 “猫箱”。它能让用户以文字 / 语音 / 视频和虚拟 AI 角色实时互动,可决策影响对话,娱乐性强、隐私有保障,用云雀模型且打通抖音。

由字节 AI 主力团队 Flow 开发(朱骏统筹,成员含齐俊元、陆游等,曾做豆包)。24 年 8-12 月其 MAU 为 307/334/374/458/688 万,环比增速 17.4%-50.18% 呈加速上升,12 月居国内 AI 产品榜第四、前十增速最高,而海外 CharacterAI APP 端 MAU 超 2000 万。

04-3、AI陪伴代表产品:EVE

EVE 是基于 AI 的虚拟女友产品,主打情感化陪伴,核心理念是打造 “超级对齐” 的灵魂伴侣、建立深度情感连接,不同于传统 AI 聊天机器人 ——它重长期情感陪伴而非单纯内容消费或角色扮演。

产品形态上,它融合 3D 角色模型、剧情、玩法和游戏系统,以 LLM 为内核 + 外围插件 + 游戏化玩法,既非传统 AI 角色扮演聊天,也不是纯恋爱向游戏。

技术上,核心是 Vibe 和 Echo 双模型:Vibe 负责即时情感理解回应,Echo 积累互动轨迹;视觉用最新 3D 建模实现表情动作实时渲染;还开发了长短期记忆系统,设 128 个记忆槽位(源自情侣访谈的 100 种记忆点类型),能提取关键信息并调用共同记忆回复。

04-4、美国市场代表产品:人工智能泰迪熊Poe

2024 年 8 月美国玩具制造商 Skyrocket 推出人工智能泰迪熊 Poe(PoetheAIStoryBear),售价 50 美元,这款产品在核心能力上各有明确支撑:AI 层面靠微软 Azure 和 GPT-4o 实现故事的生成与定制,交互上用户发语音请求就能触发功能,约 30 秒可生成三分钟左右的故事,同时也能通过手机端 APP 操作,语音服务则是与 AI 语音软件公司 ElevenLabs 合作,其模型能让 Poe 具备上下文感知的情感语气,还能模仿人类说话方式。

05 下游应用场景

05-1、老年场景:

老年陪伴场景是表情陪伴机器人最有应用潜力的市场之一。2030 年全球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 11.5 亿,联合国预计 2050 年这一数字将增至 21 亿。在老年人陪护上,这类机器人既能给孤独老人提供陪伴和简单对话互动,还能在高危、救援等场景替代人工作业。

日本老年陪伴市场中,三大社交机器人作用关键。2020 年日本 75 岁以上独居比例达 22.4%,该市场体量庞大:Pepper 能和老人互动、唱歌伴舞、做丰富表情,还能识别喜怒哀乐并调整行为;Aibo 是索尼机器狗,22 处可动关节能像真狗般歪头、竖耳等,可面部识别、记主人偏好,养成专属 “性格”;Paro 是毛茸茸幼海豹造型机器人,触感软且温暖,老人抱时会轻动,还能减少焦虑,在国际医疗机构已见效。

市场规模预测:

05-2、青年人需求

AI 玩具市场涨得快,也把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市场露出来了。之前像能跟博主 “谈恋爱” 的 ChatGPT “DAN”、月活 2 亿 + 的 Character.AI、OpenAI 投的 Heeyo,靠大模型让大家用手机就能满足陪伴需求,但这些都是软件,没法跟人实际接触。可物理接触本就是陪伴的关键,所以 AI 玩偶、仿真 AI 宠物这些硬件就出来了,直接带火 AI 玩具赛道,产品也专门盯著孤独的年轻人。

AI 陪伴类硬件产品分类及核心信息:

市场规模预测:

05-3、医疗需求

表情陪伴机器人能改善自闭症儿童治疗、监控情绪,还能缓解专业治疗师短缺问题。美国疾控中心估计每 59 名儿童中 1 人患自闭症,需早期强化治疗,但因专业人员少、培训成本高、效率低,很多孩子难获足够治疗。

自闭症儿童感官异于常人,难参与交流类活动,而他们对机器人排斥感更小,治疗师遂将机器人用于治疗。

据 techxplore 报道,研究人员在日、塞两国对 35 名 3-13 岁儿童做 35 分钟互动测试:机器人靠眼色、音调、肢体表达情绪,捕捉孩子表情、动作、声音,还通过手腕监控器获取体温、心率等数据,提取行为线索后靠深度学习估计孩子情绪与参与度,调节后续互动,证实训练后的机器人在治疗中作用关键。

市场规模预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188-166-20669 ,谢谢。

热门推荐

Manus带火智能体,有人3月赚10万

来源:微信公众号:飞跑的鹿 作者:RunningLu03/20 08:55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