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睡眠经济”快速升温的当下,床垫行业正迎来智能化升级新阶段。AI床垫作为智能家居与健康监测融合的新物种,正在重塑人们的睡眠方式。通过内置传感器和算法模型,AI床垫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呼吸、体动等数据,主动调节软硬度、温度和支撑力度,为每个人打造个性化的睡眠环境。
与传统智能床垫不同,新一代AI床垫的核心在于“自学习”。它不仅能识别睡眠周期,还能基于长期数据训练模型,洞察用户作息、健康状态与环境变化,从而实现真正的“因人而异”。同时,AI床垫还可与智能家居生态互联,实现灯光、空调、音响等多设备的联动,打造沉浸式睡眠空间。
随着大模型与端侧算法的融合落地,AI床垫行业正从“感知智能”迈向“认知智能”。未来,它不仅是一张能调节的床,更是贴身的健康管家和生活助手。在健康管理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下,AI床垫有望成为智能家居领域最 具成长性的细分赛道之一。
作为创新型的床垫产品,AI床垫与传统弹簧床垫相比有何异同?
●AI床垫在功能体验方面相较于传统弹簧床垫优势明显
AI床垫是一种融合睡眠科学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创新床垫产品,通过内置AI算法与传感系统,能够智能识别人体的体型和睡姿并实时采集用户睡眠数据,以实现床垫软硬度、支撑性、温度等参数的自动调整,部分还能联动灯光、空调等其他智能家居设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睡眠解决方案。
AI床垫与传统弹簧床垫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显著的异同点。相同点在于,两者均以提供睡眠支撑、缓解身体压力、提高睡眠舒适性为基础目标,且都依赖于床垫的弹性结构实现基本承托。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功能体验方面的显著差异。传统弹簧床垫以弹簧层为核心,通过弹簧的弹性系数和排列方式适配不同体重人群,部分高端产品还会叠加乳胶、记忆棉等材质以优化贴合度,但整体属于 “被动支撑”,无法根据用户睡眠状态动态调整。而AI床垫在传统结构基础上还集成了AI算法、传感器、物联网等智能技术,能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呼吸、翻身次数等睡眠数据,并通过算法分析身体压力分布,由电机或气囊主动调节床垫分区硬度,实现 “主动适配”。
与传统弹簧床垫聚焦于基础睡眠需求不同,AI床垫的核心卖点是可根据用户的身体特征和睡眠习惯提供个性化的睡眠解决方案,契合当前的消费升级趋势下用户对健康生活与智能体验的需求。尽管现阶段AI床垫的成本较高,但随着AI算法优化、传感器成本下降及消费者健康管理意识提升,预计AI床垫将逐步从高端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渗透,是睡眠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结构构成来看,AI床垫的核心零部件有哪些?各部件分别起哪些关键作用?
●AI床垫主要由AI芯片、驱动引擎、柔性支撑单元和表面亲肤层四类核心零部件构成
AI床垫的核心性能由AI芯片、驱动引擎、柔性支撑单元和表面亲肤层协同实现,共同形成“感知-分析-执行-反馈”的功能闭环。其中,AI芯片是AI床垫的智能控制中枢,通过集成传感器数据接收模块与算法处理单元,AI芯片可实时解析用户体压分布、翻身频率、心率等数据,并由预设模型生成调节指令,动态决策最 佳支撑模式与调节策略,其算力直接影响响应速度。
驱动引擎是AI床垫的执行终端,通常由静音电机、气泵或电磁执行机构构成,接收AI芯片指令后精准调节柔性支撑单元形变,如改变气囊压力、调整分区弹簧张力或移动支撑模块,以实现软硬度、体位倾斜等自适应变化。柔性支撑单元是AI床垫的物理承托基础,多采用分区气囊或可变刚度弹簧阵列,替代传统床垫的固定弹性结构,具备高响应性与耐久性,以确保在频繁调节中仍保持舒适贴合,有效分散身体压力。表面亲肤层作为AI床垫的人机交互界面,多采用蚕丝、驼毛、纯棉、梭织等透气性、柔软性和亲肤性良好的天然材料,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睡眠体验。
从AI床垫的成本构成来看,AI芯片、驱动引擎、柔性支撑单元等核心智能硬件成本占比超50%,反映了AI床垫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属性。由于现阶段AI芯片、高精度传感器和驱动系统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大,短期内仍将维持较高成本,是各AI床垫厂商实现差异化竞争与高附加值的核心支撑。未来,伴随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产业链协同与规模化生产进程加快,叠加国补政策等消费补贴政策支持,预计AI床垫的硬件成本将趋于下降,降低消费门槛。同时,随着硬件技术趋于标准化与同质化,AI床垫厂商差异化的竞争焦点逐渐向软件服务端转移,如依托于物联网平台,将驱动系统接入智慧家居生态,支持远程控制、场景联动和OTA远程升级,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AI床垫是什么时候诞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目前发展现状如何?
●AI床垫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代初期
AI床垫是智能家居与睡眠健康理念融合后渐进发展的产物,其雏形可追溯至2010年代初期,慕思推出私人定制的健康睡眠系统,打破了当时床垫只有尺寸、软硬度之分,无法针对消费者深层次的睡眠需求实现定制的局限性现状。然而,该时期的智能睡眠系统仅聚焦于为不同消费者量身定制床垫产品,并未实现与床垫一体化的交互调节。2013年,HEKA研发团队成功发明全球首 款真正意义上的AI床垫,该款床垫通过集成AI算法、高精度生物传感器和可调节支撑系统,可实时感知用户的体型、体重、睡姿变化并自动调节床垫的软硬度与支撑点分布,是智能睡眠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2014年,HEKA申请获得AI床垫的发明专利后并未立即大规模推向市场。2017年,HEKA和慕思陆续推出AI床垫产品,标志着AI床垫商业化进程的全面启动。2020年后,HEKA、慕思、喜临门、Sleep Number、顾家家居、舒是智能、席悦等品牌纷纷加速布局AI床垫赛道,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此发展过程中,AI床垫的技术路径也不断迭代升级,表现为从单一传感器到多模态融合感知,从固定算法到基于百万级人体数据训练的AI模型,从独立设备到与智能家居、健康管理平台的深度互联。
●目前,AI床垫行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走向市场扩张的关键阶段
目前,慕思、喜临门等头部品牌产品已成熟集成高精度生物传感器、自适应算法及分区调节系统,核心功能聚焦于睡眠监测、健康预警与个性化支撑,算法精度与可靠性显著提升。然而,短期内市场仍面临高昂售价制约普及率、用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凸显、消费者教育尚需深化等挑战,未来行业的进一步扩张将取决于成本控制与技术下沉速度。

目前,中国居民的睡眠健康状况如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睡眠健康状况有何差异?为AI床垫行业提供了哪些发展机遇?
●中国居民的睡眠困扰挑战将为主打睡眠健康的AI床垫行业提供重要发展机遇
睡眠困扰包括夜间如厕、夜间易醒或早醒、入睡困难等。据中国睡眠研究会调研数据显示,整体上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睡眠困扰率达48.5%,其中,00后和90后的年轻群体睡眠困扰比例分别为24.6%和31.5%,睡眠质量不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的睡眠困扰比例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60后和60前的中老年人群,睡眠困扰比例分别高达65.8%和73.7%,睡眠困扰问题严重。基于此,庞大的睡眠障碍人群为可实现主动干预并精准解决不同用户睡眠问题的AI床垫行业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行业内厂商有望通过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实现市场的快速渗透。

在强调智能时代睡眠健康的背景下,AI床垫的功能丰富度日益提高,哪项功能更受中国居民青睐?
●助眠放松按摩仍是消费者对AI床垫的基础需求
据喜临门调研数据显示,助眠放松按摩以3.73的需求度均值,在床垫各类功能中表现突出。相比于空气弹簧自适应调节(3.31)和脑波控制灯光开关(3.13)等其他功能,助眠放松按摩更贴近用户的核心需求,能够有效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升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此外,多角度睡姿(3.60)和舒适唤醒(3.57)等功能也受到较高关注,显示出消费者对全方位睡眠体验的追求。基于此,AI床垫厂商可继续强化助眠放松按摩这一基础需求的技术研发,优化消费者体验,同时结合其他功能协同发展,满足消费者的多元睡眠需求,推动AI床垫市场进一步拓展。

在中国,目前集成AI床垫的智能床产品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增长空间有多大?
●目前,中国集成AI床垫的智能床产品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当前,随着居民健康睡眠意识增强和消费升级趋势深化,智能家居场景加速落地,AI床垫作为睡眠经济与智能硬件融合的代表性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2020-2024年,中国智能床行业市场规模从21.8亿元增长至33.6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1.4%;具体到京东购物平台,2024年平台AI床垫成交额同比增长80%,展现出智能床及AI床垫品类较强的增长潜力。尽管目前中国智能床的市场渗透率尚不足5%,但受多品牌布局、需求驱动与技术进步的多重影响,AI床垫等智能床品类正加速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商业化普及的关键节点。以品牌市场布局为例,传统家居企业如慕思、喜临门加速智能化转型,推出搭载AI算法、生物传感与自动调节系统的高端产品;与此同时,华为通过“鸿蒙智选”模式与慕思深度合作,将鸿蒙操作系统、AI芯片能力和亿级用户生态注入睡眠领域,实现产品在软件、硬件、服务上的无缝协同;小米依托于其成熟的米家生态链,整合趣睡科技等企业共同构建全场景、高性价比的智能睡眠解决方案。科技企业的跨界入局有望进一步提升AI床垫市场渗透的加速度,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智能床行业将继续维持较快增速,2029年其市场规模将超过60亿元。
●未来,AI床垫的发展趋势将聚焦于技术升维、生态协同与人群细分三大方向
展望未来,AI床垫的发展将主要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升维,依托高精度传感器阵列与垂类睡眠大模型,实现对生理数据的精准监测与疾病预警,向医疗级健康管理延伸;二是生态协同,结合睡眠咨询、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探索健康服务新模式;三是人群细分,针对老年人、职场人群、儿童等不同用户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智能睡眠解决方案。



1498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