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一则消息震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 —— 澳大利亚最大铁矿巨头必和必拓(BHP)正式宣布,部分铁矿石交易接受人民币结算。这一决定,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铁矿石贸易以美元为主导的结算惯例,更被视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回溯 20 年前,这样的场景几乎是天方夜谭:彼时,任何在大宗商品领域试图绕开美元的国家或企业,都可能面临美国的强硬施压,萨达姆、卡扎菲的遭遇便是前车之鉴。而此次,作为美国 “五眼联盟” 核心成员澳大利亚的支柱企业,BHP 选择人民币结算,美国却罕见地保持了沉默,既无航母威慑,也无制裁声浪,这种反差背后,是中国 20 年布局换来的 “攻守易势”。
20 年 “憋屈”:全球最大买家的被动困局
中国是全球铁矿石需求的 “压舱石”—— 每年采购全球 70% 至 75% 的海运铁矿石,澳大利亚 80% 以上的铁矿出口依赖中国市场。按理说,“大客户” 应拥有议价权,但过去 20 年,中国钢铁行业却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堪称 “花钱买委屈”。
从成本与利润的反差中,更能看清这种被动的残酷:澳大利亚铁矿的开采成本仅为每吨 18-19 美元,卖给中国的长期协议价(长协价)却高达 109 美元,行情火爆时甚至突破 200 美元,利润率高达 500% 至 1000%。如此暴利下,澳洲矿场的卡车司机月薪换算成人民币可达 8 万元;而中国钢铁企业呢?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重点钢铁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 0.71%—— 辛辛苦苦炼一吨钢,利润甚至不够买一杯奶茶。
这种 “剪刀差” 的根源,在于价格话语权被牢牢掌控。铁矿石贸易的定价核心是 “普氏指数”,这个看似中立的报价机构,背后股东却是华尔街金融资本,而这些资本同时也是 BHP、力拓等澳洲铁矿巨头的重要股东。简言之,这是 “自己人给自家定价”,本质上是金融资本与矿企联手对中国钢铁行业的 “变相收割”。
更棘手的是,2022 年之前,中国数百家电厂 “一盘散沙” 的格局,进一步加剧了被动。宝钢与澳洲矿商谈判时,矿商转头就能把铁矿卖给鞍钢;鞍钢嫌价高,矿商又能找到沙钢 —— 澳洲企业乐见中国钢厂内部 “互卷”,最终导致铁矿石价格越谈越高,中国市场成了对方的 “提款机”。这口窝囊气,中国钢铁行业咽了整整 20 年。

破局三步棋:从 “散沙” 到 “反制” 的 20 年布局
面对长期的被动,中国并非坐以待毙。在澳大利亚沉浸于 “躺着赚钱” 的快感时,一套旨在重塑铁矿石贸易格局的 “组合拳” 已悄然展开,这三步棋层层递进,最终彻底扭转了局势。
第一步:整合内部,打造 “超级买家”
2022 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正式成立,其核心使命只有一个 —— 整合国内数百家电厂的铁矿石采购权,以 “统一身份” 对外谈判。在此之前,中国钢厂是 “几百个散户对抗一个超级庄家”;集团成立后,中国一跃成为全球铁矿石市场的 “超级买家”,谈判桌上的话语权首次真正落地。
第二步:拓展外供,瓦解澳洲矿企垄断
“超级买家” 的身份,让中国有了 “用脚投票” 的底气。BHP 不愿妥协?中国转头便加强了与其他矿企的合作:早在 2017 年,巴西淡水河谷就已与中国签订人民币计价合同;2019 年,澳洲第二大矿企力拓也跟进 —— 因其大股东之一是中国中铝集团;更具代表性的是澳洲第三大矿企 FMG:当年 FMG 濒临破产,是中国湖南的钢铁企业入股 “雪中送炭”,如今 FMG 不仅是中国市场的重要供应商,2025 年 8 月还从中国银团获得 142 亿人民币贷款,主动将自身发展与中国市场绑定。至此,全球四大铁矿巨头中,三家已与中国建立深度合作,仅剩 BHP “孤军奋战”。
第三步:釜底抽薪,降低铁矿石依赖
真正让 BHP “扛不住” 的,是中国正在逐步 “淘汰” 对海外铁矿石的依赖。一方面,中国在非洲几内亚拿下了 “全球铁王” 西芒杜铁矿的开发权 —— 这座铁矿品位高达 65.5%,储量惊人,过去被西方巨头长期搁置(怕冲击澳洲矿价),如今中国宝武、中铝等企业已全面进场,2025 年第四季度首批铁矿石已运抵中国,未来年产能可达 1.2-1.5 亿吨,与 BHP 每年对华出口量相当;另一方面,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彻底激活了 “电炉炼钢” 技术:随着光伏、风电的大规模普及,电价大幅下降,尤其 “弃电” 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原本因高耗电而成本高昂的电炉炼钢(以废钢为原料,无需铁矿石)变得比传统高炉炼钢更划算。2024 年,中国废钢回收量已达 2.5 亿吨,未来将增至 4 亿吨 —— 这意味着,中国对海外铁矿石的总需求正在持续下降,澳洲矿企赖以生存的 “卖方市场” 彻底终结。
谈判破局:从 “傲慢拒绝” 到 “签字画押”
布局就绪后,摊牌的时刻如期而至。2025 年 8 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与 BHP 开启谈判,明确提出两大条件:一是按季度现货价 82 美元交易,二是采用人民币计价。彼时的 BHP 仍沉浸在 “20 年垄断惯性” 中,傲慢地拒绝 —— 坚持以 109.5 美元的长协价交易,且必须用美元结算,谈判直接破裂。
BHP 的底气,源于对中国钢厂 “一盘散沙” 的旧印象,认为只需稍加施压,中国便会妥协。但这一次,局势早已逆转:9 月 30 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正式通知全国钢厂,“即日起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 BHP 铁矿石”。这一禁令如同 “釜底抽薪”,仅一周后,BHP 便彻底慌了 —— 失去中国市场的支撑,其库存积压、现金流承压,最终不得不低头,与中国签订协议:同意 30% 的现货交易采用人民币结算。尽管长期合同的结算货币尚未完全敲定,但这一突破已标志着:铁矿石贸易的 “美元霸权”,首次在中国市场被撕开了口子。
澄清质疑:人民币结算不是 “自嗨”,而是美元链条的断裂
消息传出后,不乏质疑声:“BHP 拿到人民币后,转头就能在香港离岸市场换成美元,本质还是花美元,这不是自嗨吗?” 这种说法,要么忽视了现实逻辑,要么刻意淡化人民币结算的意义。
首先,澳大利亚的法定货币是澳元,而非美元。BHP 若将人民币先换成美元,再换成澳元,需向银行支付两次手续费,这是典型的 “舍近求远”—— 理性的选择,是直接在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人民币离岸中心,将人民币兑换为澳元或英镑,无需经过美元环节。这一操作的核心意义在于:美元被彻底踢出了中澳铁矿石贸易的结算链条,长期来看,将削弱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 “定价锚” 地位。
其次,人民币的 “价值支撑” 并非单一贸易,而是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BHP 拿到人民币后,不仅可用于兑换其他货币,还能直接采购中国的工业产品 —— 从机械设备到电子产品,从光伏组件到汽车,中国作为 “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为人民币提供了坚实的 “实物背书”。这种 “贸易 + 货币” 的联动,正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逻辑。
硬实力背书:从 “价格接受者” 到 “规则制定者” 的底气
当然,这一切突破的背后,离不开硬实力的支撑。过去,美国靠航母和制裁维系 “美元霸权”;如今,中国能在铁矿石贸易中掌握主动权,靠的是实实在在的 “硬实力”:055 型驱逐舰常态化在澳大利亚周边海域开展 “自由航行”,福建号航母形成战斗力,东风系列导弹构建起战略威慑 —— 这些力量,并非为了 “霸权”,而是为了守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公平贸易筑起 “安全屏障”。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身份早已蜕变:过去,中国是 “世界工厂”,被动接受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是铁矿石贸易的 “价格接受者”;如今,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 “买家”(掌控铁矿石、能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端),也是全球最大的 “卖家”(输出工业产品、技术和服务)。这种 “双向市场” 的地位,让中国有了制定贸易规则的底气 —— 从 “被动接盘” 到 “主动定价”,从 “美元结算” 到 “人民币选项”,这 20 年的 “憋屈”,最终换来了 “攻守易势” 的历史性时刻。
从 20 年前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到如今的 “规则在手,主动定价”,中澳铁矿石贸易的结算货币之变,不仅是一场商业谈判的胜利,更是中国工业实力、金融布局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缩影。这口气,憋了 20 年,如今吐出的不仅是 “爽”,更是一个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中,从 “追随者” 到 “引领者” 的底气与担当。未来,随着西芒杜铁矿产能释放、电炉炼钢技术普及,人民币在铁矿石贸易中的使用比例还将提升,而这,或许只是人民币国际化与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的开始。


610/24








